bbin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简介
bbin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简介
一、专业名称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代码051400。
二、招生对象
本专业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三、学制
四、培养目标与业务范围
(一) 培养目标
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在生产与服务第一线从事数控设备操作和日常维护、质量检测与管理、 CAD/CAM软件应用、技术档案管理等工作,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二) 业务范围
从事制造业车间数控加工操作、编程、维护与工艺制定、质量控制等相关岗位的技术服务、经营管理工作。
(一) 知识结构
1、文化基础知识
掌握语文、英语、数学、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为继续学习和提高打下扎实的基础。
2、专业通用基础知识
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掌握本专业必需的机械制图、机械基础、电工基础、公差与技术测量、机械加工常识、电气技术等专业基础知识。
3、专业核心知识
通过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掌握数控车削编程、数控铣削编程、数控加工技术等专业知识;掌握数控设备工作原理和结构的基本知识;了解CAM编程、现代制造技术的基本知识;了解班组管理的基本知识。
4、职业素养知识
通过职业生涯与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等课程的学习,以及通过生产实习和安排专业岗位的实践锻炼,学生掌握岗位职业素养知识,为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岗位工作打下基础。
(二) 能力结构
能力结构是学生通过学校教育所获得的以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技能为主的能力构成。这个能力构成是为机械加工行业岗位(群)服务的,既要体现其综合素质又要体现鲜明的职业特点,综合建立其认知、领会、运用、分析和评价的能力结构,使其具有对所接触的事物能准确接受、迅速作出反应、组织实施和评价总结的能力。
主要的能力表现在15个方面:
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
获取信息并加以分析处理的能力;
竞争与合作的能力;
职业行为能力;
识读各类零件图与装配图、绘制简单零件图样及用计算机抄画机械图样技术应用的能力;
查阅技术资料、识读基本工艺规程文件的能力;
现场编制简单零件的加工程序,利用计算机编制程序的能力;
计算机应用和计算机网络使用的能力;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熟练地操控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和电加工机床,并能按工艺文件要求进行基本的工艺准备,实施零件加工的监控能力;
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实施生产进程中零件加工结果的自检能力;
进行现场数控设备的基本维护和日常保养工作,会处理常见的机电简单故障的能力;
理解并执行班组管理要求的各项工作,维持生产秩序的正常进行的能力;
生存发展的能力;
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 人才规格
1、政治思想素质
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具有良好的个人品行,具有敬业精神和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对所学习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生产实际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了解中国的人口、环境、资源的基本状况和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理想信念。
2、文化素质
较好地掌握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的基础知识,为形成创新能力和学好后续专业课程打下良好基础,为踏上教育立交桥建立基本条件。英语要达到基本口语应用的能力,对计算机的应用要具有当前主要的中文字表处理能力和网络使用的能力。
3、专业素质
掌握从事本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群)所设置的各教学模块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过硬的技能,具有对应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综合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职业岗位技能达到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颁布的本专业相应工种中级工的标准。
4、身体与心理素质
坚持两操一课,具有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保持良好的体质与体能;能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善于与他人合作;具有竞争的心理、战胜困难的心理和乐观向上的心理;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一)课程设置
分四大模块,即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和岗位实践模块。
1、公共基础课程:公共基础课的设置与教学实施要充分考虑职业教育的特点,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对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为进一步学习和提高打基础。包括:
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语文、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
2、专业基础课程:为使学生了解、掌握和应用本专业所必需的基本理论、专业基本技能而设置的课程。包括:数学、应用写作、机械制图、机械加工(钳车铣焊)、电工基础、机械基础、测量技术与公差配合。
3、专业核心课程:为使学生更好掌握本专业的核心知识、核心技能和专业发展需要开设的专业主干课程。包括: AutoCAD2004、数控车编程与加工、数控铣编程与加工、CAXA数车、CAXA数车制造工程师、SIEMENS NX6、建模、SIEMENS NX6零件加工、班组管理、机电安全常识。
4、综合实践课程:安排学生到相应的岗位进行岗位实践锻炼,熟悉工作流程,强化所学知识和实践技能,提高工作适应性。
(二)学时安排
第1—5学期共计教学周84周,每周34学时,计2856个学时;第6学期岗位实践20周,每周30个学时,计600学时。
(一)教学形式
采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学。
理论教学采用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教学采用实验实习、集中实训、岗位实践等形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大致为1:1。
(二)考试考核
1、课程考核
分为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三项按3:3:4加权作为该课程的总评成绩。
平时成绩占30%。包括:出勤、笔记、作业完成情况,参与学习情况等。课程结束后由学习委员(或科代表)会同组长统计平时考核结果报任课教师审定。有集中实训的,由任课教师会同实训指导教师评定,按一定比例计入平时成绩。
期中考试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40%)根据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组织的考试考核结果确定,成绩采用百分制。
2、岗位实践考核
主要考核学生在企业进行综合实践锻炼的收获和成果,由招生就业指导处评定成绩。
八、学分构成
学分有3种:
1、课程学分 120个学分,由教务处负责考核折算。
所开设课程学期成绩合格(60分)以上,可获得该课程的满学分。
课程成绩不合格者必须参加补考,补考合格可获得满学分;补考不合格者,可按补考成绩核算学分,每低10分减1学分。不参加补考者,该课程无学分。
2、操行学分 50个学分,由学工处负责考核折算。
学生在校期间5个学期,每学期10个学分,操行考核合格可获得。
3、岗位实践学分 10个学分,由招生就业处考核折算。
学生第6学期岗位实践,按20周计,每2周折算1个学分计10个学分,考核合格可获得。
上述3项合计180个学分。
九、毕业
学生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考试考核成绩合格,获得150个学分数且专业核心课程学分数56个,准予毕业。